【培训心得】在生命防线中锻炼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22

发布人:

阅读量:

分享:

在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同质化培训半年来,我完成了从理论学习者到临床实践者的蜕变。这段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神经内科护理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根基,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与快速的反应能力。从最初面对复杂病情的忐忑,到如今能独立应对工作的从容,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挑战与收获。

理论筑基:破解神经世界的复杂性

为期三个月的理论培训,为我搭建了神经系统疾病的知识框架。神经解剖学中错综复杂的传导通路、神经病理学里千变万化的病灶机制、神经药理学中精准的药物调控,这些知识让我逐渐读懂“人体司令部”的奥秘。

在学习脑血管病护理时,我发现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要点宛如 “冰火两重天”—— 前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防再出血,后者需关注灌注压促循环;面对癫痫患者,发作类型的精准判断直接决定急救方向;帕金森病护理中,既要警惕异动症等药物不良反应,又要协助患者维持自主活动能力。这些细节让我明白:神经内科护士的理论储备,是患者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解剖结构的抽象与病理机制的复杂曾是最大难关。我通过反复绘制神经传导示意图、观看手术直播视频、向带教老师请教典型病例,逐渐将零散知识点编织成系统网络,为临床实践筑牢根基。

临床淬炼:在实战中突破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初入临床时,理论与实践的落差让我屡屡碰壁。面对脑梗死新患者,虽知晓需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却在实际操作中手足无措:该先测血压还是查瞳孔?如何快速判断肌力分级?这些问题倒逼我在实践中重新理解理论。

最难忘第一次参与癫痫持续状态抢救:患者强直 - 阵挛发作时,我虽记得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用药,却因紧张差点弄错给药剂量。带教老师的冷静示范让我顿悟:临床护理不仅是知识的搬运,更是心理素质与应急能力的考验。如今,我已能熟练完成造影术后穿刺点压迫、昏迷患者翻身拍背等专科操作,更学会从细微处捕捉病情变化——瞳孔直径 0.5mm 的差异、肌力评分的微妙变动,都可能是病情转折的信号。

反思精进:以持续成长守护生命质量

神经内科患者的特殊性时刻提醒我:疾病起病急如卒中发作,变化快似癫痫抽搐,加之意识或言语障碍导致的沟通壁垒,要求我们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

结合实践思考,我认为可从四方面提升护理质量:一是强化专科培训,通过模拟演练提升急危重症处置能力;二是优化护理流程,例如为吞咽障碍患者制定标准化进食护理路径;三是深化医护协同,建立病情快速反馈机制;四是重视人文关怀,对失语患者采用图片沟通卡等工具,缓解其心理压力。

未来,我计划考取神经内科专科护士资格证,深耕神经康复护理领域,更希望能参与老年痴呆患者照护规范的研究。半年的历练让我确信:护理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每当看到患者从卧床不起到自主行走,从意识模糊到清晰对话,所有的辛劳都化为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与热爱。在守护神经功能的道路上,我将持续精进,以专业与温情护航每一个生命。

1755845806423.jpg

 

 

                                                             本文作者:谢桂莎

                                                             在汉培训科室:神经内科


文章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