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2
发布人:
阅读量:
入夏后
爱出汗、爱穿运动鞋的朋友
极大概率拥有一双“酸汤脚丫”
这味道可谓
越夏越酸、越热越浓
但好好的脚丫子为何会散发酸臭味?
酸臭味会在何时加重?
脚丫有酸臭味是得了脚气吗?
如何靠谱“除酸”?
请听协和皮肤科医生怎么说
几乎所有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臭,有时闻起来像酸萝卜,有时闻起来像螺蛳粉,有时又像臭鸡蛋……但不论是哪一种香臭型,都主要是因为汗腺分泌的汗液本身有些味道,或者是汗液被细菌分解后释放出臭味。
有些人某些部位的臭味特别明显,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但如果臭味严重影响了你的自尊、社交或者生活质量,那通常可以诊断为臭汗症(bromhidrosis)。最常见的就是夏天的腋臭和脚部的小汗腺汗臭症。
为何夏天脚的酸臭味会加重?
小汗腺主要负责体温调节,分布在大部分皮肤表面,但脚部分布较多。在夏天,脚部汗腺分泌特别旺盛,尤其是在趾缝等部位,容易导致皮肤浸渍和细菌繁殖,因而更容易引起脚臭。
一般来说,汗液本身是没有味道的。臭味通常来自于以下几个原因:
01全身性疾病或某些食物、药物的影响
比如吃了咖喱、洋葱,或者服用了含溴化物的药物,还有一些遗传性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三甲基胺尿症)等。此外,肝衰竭或肾衰竭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身体散发氨臭。
02细菌分解汗液
绝大多数汗液是无味的,但当汗液中含有有机物(如尿素、乳酸、蛋白质)时,这些物质被细菌分解,就会释放出不饱和脂肪酸和氨等挥发性物质,产生难闻的气味。
所有汗腺都由交感神经系统控制。主要的刺激因素包括高温、运动和情绪变化,以及某些食物和药物。对于脚部的臭汗症,高温或运动是最常见的加重因素。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致病因素,例如手足部位的多汗症、卫生状况不佳、真菌或细菌感染、窝状角质松解症(角质层剥落)以及家族性臭汗症(遗传)。相应的,洗澡可以暂时缓解这种恶臭,但一旦出汗,臭味又会卷土重来。
窝状角质松解:无症状、深且有筛状小坑的足底病变,患者伴有足底多汗症。足部有异味。(临床图片来源于Copyright © Shahbaz A Janjua, MD, Dermatlas; http://www.dermatlas.org.)
足癣伴趾间浸渍:患有足癣的患者趾间皮肤发红并有白色浸渍。(临床图片来源于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from: www.visualdx.com. Copyright VisualDx. All rights reserved. )
脚气在医学上叫做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问题。而脚发酸多半只是汗液、细菌和饮食、日常习惯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多汗潮湿的环境确实是真菌滋生的天堂,这也是足癣俗称香港脚的由来。脚气会加重脚臭,但真菌本身其实并没有臭味。
脚臭通常是因为细菌的继发感染。如果你的脚持续散发臭味,并且伴随趾间、足底、足侧缘等部位瘙痒、红斑、脱皮、小水泡等症状,就要注意了,你可能是得了足癣。针对足癣的诊断和治疗通常并不复杂,但是也不建议自己盲目尝试。
01卫生建议
及时清洗
每天清洗脚部,尤其是运动后。使用抗菌清洁剂,但不要过度清洗,以免刺激皮肤。洗完后,彻底擦干脚趾缝间的水分,保持足部干燥。
勤换鞋袜
选择吸汗、抗菌材质的袜子,勤换袜子和鞋。使用吸湿鞋垫和足粉,避免足部潮湿和细菌滋生。避免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子。
清理多余角质
脚臭者角质层过厚容易滋生细菌。适当用温水泡脚软化角质层,并使用去角质产品,去除死皮,但不要过度清理,以免皮肤受损。
02治疗皮肤合并疾病
针对足癣、甲沟炎和窝状角质松解症等皮肤问题,及时正规治疗,不要随便相信偏方。即使没有明显的皮肤感染,使用抗菌剂消除细菌也可以减少臭味。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过氧苯甲酰洗剂、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可能需要反复或持续使用局部抗菌剂来维持效果。
03抑汗疗法
足底臭汗症往往与多汗症有关,可以采用类似的治疗方法。国内外研究表示外用铝盐作为抑汗剂可以减少出汗并具有抗菌作用。离子透入疗法通过直流电将电离物质导入皮肤,可以暂时阻断汗腺。注射肉毒毒素和微波热解破坏汗腺也对臭汗症有效,但这些疗法在足部臭汗症的疗效数据有限,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也可以部分缓解臭汗症状。
参考文献
【1】Mogilnicka I, Bogucki P, Ufnal M. Microbiota and malodor – Etiology and management. Int J Mol Sci 2020;21:2886.
【2】Natsch A, Derrer S, Flachsmann F, Schmid J. A broad diversity of volatile carboxylic acids, released by a bacterial aminoacylase from axilla secretions, as candidate molecul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uman-body odor type. Chem Biodivers 2006; 3:1.
【3】Shang D, Zhang X, Sun M, et al. Strong association of the SNP rs17822931 with wet earwax and bromhidrosis in a Chinese family. J Genet 2013; 92:289.
【4】Solomon M, Greenbaum H, Shemer A, et al. Toe Web Infection: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in a Large Cohort Study. Dermatology 2021; 237:902.
【5】Pariser DM, Ballard A. Topical therapies in hyperhidrosis care. Dermatol Clin 2014; 32:485.
【6】Dahl JC, Glent-Madsen L. Treatment of hyperhidrosis manuum by tap water iontophoresis. Acta Derm Venereol 1989; 69:346.
【7】Lee SJ, Chang KY, Suh DH, et al. The efficacy of a microwave device for treating axillary hyperhidrosis and osmidrosis in Asians: a preliminary study. J Cosmet Laser Ther 2013; 15:255.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
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
-End-
(本文转载自武汉协和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