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1
发布人:
阅读量: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
近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表示
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肥胖已成为危害现代人健康的疾病
许多胖友们直呼减肥是一生之敌
喝水都胖还能怎么减?
如何判断是否超重?
肥胖有哪些危害?
哪些方式可以科学减重?
以下干货请收藏!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常用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种:
计算公式:
BMI=体重(kg)÷身高²(m)
我国成年人群判断标准:
超重:24≤BMI<28kg/m²
肥胖:BMI≥28kg/m²
图片来源:网络
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或男性腰臀比≥0.90,女性≥0.85
或腰高比≥0.5时
都属于中心性肥胖
图片来源:网络
体脂比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以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可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BIA)、用于测量体内脂肪的CT和核磁检查。男性>25%,女性>30%可判断体脂过多。
其实,关于肥胖的诊断,临床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常用的每一种指标都有它的局限性。如BMI无法反映身体脂肪分布或代谢健康状况,腰围和腰臀比虽反应体脂分布,但未充分考虑身高因素,而体脂比又较难反映脂肪分布,且不是常规临床诊断方法。
1月14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了一份有关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重大报告,建议采用将体脂测量指标(如腰围或直接测量体脂量)与BMI结合使用,以检测肥胖,从而降低误分类的风险。
已有研究指出
肥胖与200多种疾病存在关联
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
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图片来源:网络
包括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长期超重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越胖越焦虑,越焦虑越胖”的恶性循环引。
当摄入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相当,体重就会保持稳定。如果要实现减重,那就要制造“能量缺口”,让全天消耗能量大于摄入能量,这样身体才会优先消耗糖原,再分解脂肪,实现减脂。不了解基础代谢的人可以到医院测一下静息能量消耗,每天吃多少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①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如下表),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
②保障食物摄入多样化。主食选糙米、燕麦等粗粮,减少精米白面;多绿叶蔬菜和水果,但要减少升糖指数高的水果及高淀粉含量的蔬菜;蛋白质选鱼虾、去皮鸡胸肉等低脂肉类;优选低脂或脱脂奶类。
③养成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少吃高能量食物,限制饮酒;严格控制油、盐、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25g以下;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细嚼慢咽。
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树立现实可操作的运动目标,将有氧运动、抗阻运动以及柔韧性和平衡训练相结合。
如需达到减少>5%基础体重效果,每周运动时间应达到300分钟,强度为中—高强度或运动能量消耗≥2000kal/周。有氧运动包括步行、骑车、游泳等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大肌肉群的运动。
同时每周还应进行2~3天抗阻运动,隔天1次。自重抗阻训练易学易练,如站立踮脚、贴墙蹲马步等,每次持续2分钟,运动12—15分钟。动态抗阻力量训练采用个人最大负荷强度的50%-70%,循序渐进,达到微疲劳为适量。
此外,要进行柔韧训练和平衡锻炼,每周2—3次拉伸,每个动作保持10-30秒,重复2—4次。
除保持规律运动外,日常也要养成运动习惯,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运动,如多爬楼梯,步行通勤,减少久坐等。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心理压力大都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增加肥胖风险。每天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深度睡眠,坚持饮食运动打卡,加强心理建设,获取社会支持。心理支持和行为管理要持续2年以上,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防止减重反弹。
图片来源:网络
肌肉是燃脂大户,30岁后每年流失1%-2%,肌肉量的逐渐流失会导致静息代谢率降低,相当于身体的发动机功率下降了,身体消耗的热量减少,体重自然就容易增加。
图片来源:网络
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锐减,使脂肪倾向堆积在腹部,男性睾酮水平下降,肌肉合成减少,脂肪更易囤积。同时,年龄增长导致肌肉细胞吸收葡萄糖能力下降,对胰岛素反应变差,也就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肝脏更易将多余血糖转化为脂肪。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活动能力下降,运动量减少。研究表明,中年后日常活动量减少30%以上(如步行、家务),导致热量消耗不足,加上多数人并未降低饮食摄入的热量,导致“入大于出”。
图片来源:网络
年龄越大,深睡眠的时间越少,导致生长激素分泌量下降,影响脂肪分解,同时皮质醇水平升高,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图片来源:网络
二者都有严格限制,都只是辅助“工具”而非捷径,需结合长期行为管理,否则可能反弹。
对于超重合并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并发症或肥胖的人群,在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如大家熟悉的司美格鲁肽,可通过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来辅助减重,但要关注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且需配合生活方式干预,不可单独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减肥药不要自行购买,切勿盲目尝试偏方或网红产品,一定要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规范应用,定期规律随访,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调整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
减重与代谢手术的机制是通过缩小胃容积和/或缩短小肠有效长度,以达到限制摄食量和/或减少营养吸收,从而减轻体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手术,但它们都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经多学科评估才能进行,术后1年平均减重可达体重25%-30%,需要终身随访预防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图片来源:网络
减重目的不在于数值的变化
而是为了更健康的生活
虽然做起来比较困难
但是只要你我坚持
用科学的方法
从每一餐、每一步开始
相信您一定能瘦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J].卫生研究,2024, 53(3):347-351.
[2]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5):609-626.
[3]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1):1-25.
[4]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居民运动减重专家共识[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25(4):395-405.
以上仅为科普知识
不作具体诊疗意见
—END—
(本文转载自武汉协和医院微信公众号202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