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胃镜报告暗藏“萎缩、肠化”?一文教你识别癌变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18

发布人:

阅读量:

1750232282656.png

做完胃镜拿到检查报告的你是不是一头雾水充满各种各样的疑问

1750232322968.png

图片来源:网络

 

胃镜检查报告到底该怎么看?

报告里出现哪些关键词,需要引起重视?

哪些结果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呢?

别急

今天,协和消化内科专家

教您快速看懂胃镜检查报告

1750232357742.png

1750232372261.png

图片来源:武汉协和医院

 

一份完整详细的胃镜检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01检查信息

 

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门诊号或检查编号等。

 

02内镜图片

 

胃镜检查要完整观察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对发现的病变会根据情况采集图片。这些图片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也是患者了解自己胃部状况的直观窗口。

1750232416739.png

图片来源:网络

 

03内镜所见描述

 

是对胃镜检查过程中,不同部位观察所见进行的详细描述,这也是胃镜检查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所描述的内容主要包括:黏膜的改变,如色调、形态有无异常,有无糜烂、溃疡,息肉样隆起甚至恶性肿瘤;是否有黏膜下的异常改变,如黏膜下隆起;此外,描述中可能还会提到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管畸形等。

 

如果有具体的病变,通常会描述病变的部位、大小、表面改变、边界等,是否进行了活检,活检了几块,质地如何等。

 

04活检情况

活检是目前确定病变性质的金标准,因此,医生对内镜下怀疑有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和癌等情况时,会在相应的部位进行活检。 若进行了活检,报告应包括活检部位、活检数量。

1750232452464.png

图片来源:网络

 

05诊断结果

胃镜报告最后会有一个综合的初步诊断结论,总结胃镜检查过程中最主要的异常发现,是否有肿瘤性的病变,如食管癌、胃癌等;炎症性改变,如食管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溃疡性改变,如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在诊断结论后面一定要注意,是否有结合活检进一步定性的提示。

 

06初步建议

医生会根据大家的检查结果提出初步的建议,如看消化专科门诊,完善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等。

1750232473895.png

1750232495055.png

那么,拿到胃镜报告后,我们应该按什么顺序去看这份报告呢?

1750232522124.png

1750232543602.png

图片来源:网络

 

胃镜报告的图片和大段的描述文字,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所以,对于一般患者来说,首先看位于报告下方的诊断和建议,是否有我们担心的严重问题,如肿瘤性的病变。

1750232591668.png

• 未见明显异常:这意味着胃镜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您的胃部看起来是健康的。

 

• 慢性浅表性(或非萎缩性)胃炎:这是一种常见的轻微炎症,如果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基本等同于正常。

1750232680818.png

图片来源:网络

1750232709929.png

只要诊断中不止有慢性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一种,还有其他的诊断,比如以下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❶ 萎缩性胃炎

 占位、隆起、溃疡……

 

如果出现这类诊断名词,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判断具体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严重程度,再决定是不是需要治疗。

1750232762370.png

图片来源:网络

1750232796628.png

1750232854464.png

图片来源:武汉协和医院

 

除了诊断和建议外,我们也需要看看胃镜检查过程中的具体描述,包括对不同部位和具体病变的描述。如果您的胃镜检查单上,出现“黏膜光滑” “良好/好” “未见XXX征象”这些陈述,那就说明您的胃基本“正常”

 

如果报告中出现了一些异常描述,如“充血、水肿,溃疡、糜烂、新生物”等,这可能提示存在某些病变。充血、水肿可能是炎症,若存在新生物,则要重点关注肿块大小、部位、累及范围、质地等。

1750232889279.png

1750232908724.png

图片来源:武汉协和医院

 

看文字部分所对应的图片,重点看病变的大小和位置,这些都是评估病情的重要依据。

1750232940430.png

毕竟患者不是专业的医生,面对消化道疾病时,需要消化专科医生来处置。因此,看到报告有问题,建议直接去医院找医生咨询,医生会具体判断严重程度,再决定是不是需要治疗。

1750232992029.png

图片来源:网络

 

胃镜报告里面的内容较多

是不是每个结果都有严重问题呢?

哪些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哪些结果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呢?

1750233017792.png

图片来源:网络

1750233048979.png

1750233069775.png

NO.1慢性糜烂性胃炎

胃镜报告中经常会出现“糜烂性胃炎”,很多人一看到“糜烂”这两个字就都吓得不轻。实际上,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良性疾病,是胃黏膜浅的缺损,比溃疡轻,一般也不会有癌变的风险

 

糜烂性胃炎的症状可能并不十分明显,或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只要经过检查,作出明确的病因诊断,用药可以治愈。

1750233107132.png

图片来源:网络

 

NO.2胃底腺息肉

胃的息肉样病变,尤其是胃底和胃体部的小息肉(直径<5mm),大部分病理性质都是胃底腺息肉(发生在胃底部及胃体部最常见的息肉样病变),这种类型的息肉也是良性病变,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也很少癌变,因此,大家对这些病变也不用担心。

1750233150031.png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NO.3胃黄色素瘤

胃黄色素瘤是良性病变,多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损伤、代谢异常等引发,无癌变风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性病变。

1750233187342.png

NO.1食管乳头状瘤

食管乳头状瘤是发生在食管黏膜层的良性肿瘤,形态上表现为乳头状或手指状突起,形似一个个小山丘。它们的癌变风险非常低,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较大的乳头状瘤,如直径>5mm,可以考虑内镜下微创切除。

1750233221093.png

图片来源:网络

 

NO.2食管静脉瘤

食管静脉瘤是食管壁的静脉血管局部增大、增粗所致,也是良性病变,一般出血风险也比较低,所以不用太紧张。

图片28.png

图片来源:网络

1750233271484.png

我们拿到病理报告后,常常会面对慢性胃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等字眼,那这些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会癌变呢?

 

01慢性萎缩性胃炎

1750233301024.png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经受长期炎症刺激,导致正常的腺体不同程度萎缩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病理科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胃黏膜活检标本,根据腺体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萎缩。

 

不是出现了萎缩,就一定会发展成为癌,真正有癌变风险的是重度或多灶的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最主要的就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

 

02肠上皮化生

1750233334196.png

图片来源:网络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也是萎缩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指慢性炎症时,胃黏膜的表层上皮,被类似小肠或结肠的黏膜细胞取代。简单来说,就是胃黏膜上长出了本该在肠道的细胞。这种异常细胞范围越广,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会逐步升高。

 

出现肠化的原因现在并没有定论,可能是因为胃部环境的变化,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的炎症、长期的胆汁反流等引起。

 

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但两者也可单独存在。轻中度的萎缩和局灶的肠化癌变风险其实非常低,做好定期复查就可以了,重度萎缩或广泛肠化,每3年左右复查一次胃镜检查。

1750233362133.png

图片来源:网络

 

03异形增生/上皮内瘤变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尤其是重度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细胞在再生的过程中,过度增生或分化缺失,细胞出现异型,腺体结构出现紊乱,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尤其是重度异型增生,需要及时治疗。

图片33.png

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病理报告中出现了重度萎缩或者广泛肠化时,这是癌前疾病,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如果出现了异型增生或者上皮内瘤变,这属于癌前病变,一定要及时处理。

 

总之,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在拿到胃镜检查报告后,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及时诊断和治疗。不要自行过度解读或恐慌。最后,祝我们都有一个健康的胃,开心享受美食!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

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

(本文转载自武汉协和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