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带医疗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武汉协和重庆医院正以蓬勃之势崛起,我的学生李博士目前也正在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参加培训。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从年轻医生一路成长的经历。我也深刻体会到:青年医师的成长,需要临床淬炼、科研磨砺与人文滋养的三维锻造。
临床能力筑基:在真实医疗场景中淬炼真功夫
作为临床医师,治病救人的能力是立身之本。我科对重庆医师专业技能的培训目标如下:一是管理住院病人,参加教学培训活动,完成规定病种数量和基本内镜操作数量;二是掌握消化专科病种患者出入院流程,熟悉科室日常工作,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熟悉相关协调管理工作;三是通过全面系统的培养,使受培训的重庆医师掌握消化内科疾病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科技能,达到独立从事诊治消化内科各项疾病临床医疗服务的能力,掌握常见消化内镜的专业技能。
在病房轮转方面,每位重庆医师都在轮转所有亚专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背景与兴趣爱好,选择自己以后想要发展的亚专科。我的学生小李选择了炎症性肠病。在我们组轮转期间,每周一、四早晨都由我带领查房,我会通过“三步递进教学法”加强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与理解:首先由管床医生汇报总结病史;接着结合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病理学等结果,制定下一步诊疗方案;最后由我进行补充完善。经过几个月轮转学习,让学生熟悉掌握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鉴别与治疗等。
内镜操作培养学生坚持“稳扎稳打、分层突破”原则。小李从今年1月份开始轮转内镜中心,在内镜中心各位老师的手把手教学下,她已熟练掌握胃镜操作技巧,并完成了200余例胃镜检查。目前她正在学习肠镜,逐步提升操作技巧,并已完成10余例肠镜操作。
门诊看诊与病房和内镜有明显的不同,不仅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患者病情,做出判断及下一步诊疗建议,还十分考验医患沟通能力。因此,为突破门诊能力瓶颈,我们充分利用了下班后的时间。由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病情复杂,加上我的门诊几乎都是满号,所以门诊看到晚上七八点已经成为常态。在我的建议和鼓励下,小李充分利用了下班后的两小时,每周三下午下班后她会来我的诊室进行学习。
科研思维塑形:从临床问题到科学发现的蜕变之路
临床与科研从来不是单选题。我们始终强调:好的临床医师应该具备“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转化思维。每个月的科研组会是我们的“学术熔炉”。在组会上,我的学生们会分享近期阅读的文献及收获,并汇报临床与基础课题的最新进展。此外,我还指导学生积极投稿并参加国内外会议:如今年2月的ECCO会议,小李就进行了投稿,并中了1篇poster及1篇digital oral presentation。文章发表方面,从2024年8月参加培训至今,小李继续进行了博士期间的研究,发表了1篇SCI(中科院2区,4.2分),另有1篇SCI已接收(中科院3区,3.3分)。此外,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她还撰写了国自然青年基金标书,为以后的科研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温度培育:医者仁心的薪火传承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我们始终坚信:有温度的医师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每月正式谈话、组会及门诊后谈心、随时微信沟通;通过这些方式,我能够及时了解她的心理状态,及时反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并给予针对性地支持和帮助。在职业规划引导上,我以身作则,加强引导,帮助她明确未来职业发展规划。
育人成效与未来展望
从去年8月份至今,经过7个月的系统培养,小李在病房、内镜、门诊与科研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升,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也更加明确,正在朝着我们的培训目标稳步迈进。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三个坚持”的育人哲学:坚持临床与科研的双螺旋培养——让每个临床问题都成为科研起点;坚持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动态平衡——既有统一考核标准,又保留个性发展空间;坚持技术传承与人文浸润的同频共振——用医学的温度照亮成长之路。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各位年轻医生共勉:“医学的艺术,在于温暖的心灵与精湛技术的合奏”,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传承,为医学事业培育更多擎灯人!
(本文作者:朱良如 主任医师/教授 武汉协和医院胃肠疾病研究室主任/消化内科党总支第二党支部书记)
文章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