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在协和平台下的成长与蜕变

发布时间:2025.04.27

发布人:

阅读量:

分享:

20248月加入武汉协和重庆医院以来,我在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培训已大半年。这段时光既是临床技能的淬炼期,也是科研思维的开拓期,更是职业价值观的塑造期。在此,我从临床实践、科研探索、人文关怀三个维度总结培训收获,以期为同在培训的同事们提供参考,也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临床实践:以亚专科为基石,以技术为利刃

亚专科轮转广度深度的跨越。科室设有炎症性肠病、肝病、胆胰、早癌、胃肠息肉病等多个亚专科,我们接受培训的重庆医师各个亚专科组都需要轮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选择想要深入发展的亚专科。目前我已完成胃肠息肉病组及炎症性肠病组的部分轮转。在炎症性肠病亚专科轮转期间,我深刻体会到炎症性肠病诊疗的复杂性: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需结合病史、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特征;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激素抵抗需及时启动生物制剂治疗;肠道狭窄、瘘管等并发症的决策更需包括消化内科与胃肠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协作。让我体会到,在对一位病人进行准确、成功地诊疗的背后,往往是多个科室、多位医生共同协作的成果。

内镜技术生疏熟练的进阶。从今年1月份起,我开始在内镜中心进行轮转。在内镜中心各位老师的手把手教学下,我熟练掌握了胃镜操作技巧,并完成了200余例胃镜检查,熟练识别多种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病变,并逐渐形成操作-诊断-治疗一体化思维。从这个月起,我开始学习肠镜,初期因肠道迂曲、进镜困难倍感压力,但在老师们的耐心教学与指导下,我正逐步提升插镜手法与操作熟练度中,努力克服技术瓶颈,目前已完成10例肠镜操作。未来我将进一步提升肠镜熟练度,力求在筛查性肠镜中实现稳、准、快,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诊疗服务。

教学查房与院内培训思维碰撞,持续精进。科室定期组织的教学查房、小讲课,是我成长的加速器,让我们深入学习临床知识与最新诊疗进展。与老师和同事深入交流,让我们进一步拓宽临床思维,提升专业素养。重庆医院组织的系列讲座也让我们受益匪浅,涵盖内容包括医疗法律讲座、病例书写培训、医疗安全、职业规划等方面。这些讲座不仅夯实了我的临床基础,更培养了严谨的职业态度,更帮助我建立起诊疗安全人文关怀并重的职业意识。

科研探索:立足临床,追求创新

科研培训系统学习,厚积薄发。通过参加医院近期举行的国自然标书培训,我系统掌握了立项依据的科学假说链条、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创新性平衡点等核心要素,并完成了一份青年基金标书初稿,为未来科研项目申报奠定基础,积累宝贵经验。在标书撰写过程中,我深入思考科研问题,明确研究方向,提升了科研思维与写作能力。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临床问题与团队智慧碰撞的共同驱动。

定期组会从理论积淀到成果转化。每个月的定期组会让我在培训期间保持工作与科研的平衡。在组会上,我们会分享最新阅读的文献与收获,并汇报临床与基础课题的最新进展。我在培训期间延续了研究生期间对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发表了SCI论文1篇(IF=4.4),另有1SCI已被接收。此外,在导师指导下,我向2025ECCO会议投稿的2篇摘要均被接收(1篇数字口头报告,1篇壁报)。未来,我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力争发表更高影响力成果。

人文关怀:温暖同行,薪火相传

在武汉协和培训的每一天,我都深切感受到科室的温暖与关怀,仁爱济世的院训在点滴中浸润我的职业观。内镜中心的老师们手把手传授操作技巧,同事们在疑难病例讨论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让我体会到协和一家亲的归属感。这份人文关怀,不仅让我快速适应了工作环境与状态,更激励我以医者仁心为准则,将温度融入未来的医疗实践中。

未来展望:砥砺前行,追求卓越

感恩武汉协和医院提供的顶尖平台,感恩科室的悉心培养,正是这份支持,让我在临床与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患者为中心,始终秉持精准诊断、温暖沟通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以学术为引领,深耕亚专科领域,推动科研创新,助力学科发展;以传承为己任,未来积极参与教学,传递协和规范与人文精神。

医学的艺术,在于温暖的心灵与精湛技术的合奏。在协和平台的滋养下,我将始终以病人为中心,学术为引领,珍惜每一寸光阴,努力成长为一名有技术、有温度、有担当的消化科医生,为武汉协和重庆医院的建设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421113742_副本.jpg

与导师朱良如教授合影

                                                                                                                   (本文作者:李俊蓉   在汉培训科室:消化内科)



文章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