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从职业到信仰

发布时间:2025.08.15

发布人:

阅读量:

分享:

从重庆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培训已经有半年时间了,初入ICU的那天,消毒水的气味裹挟着仪器的嗡鸣扑面而来。透明的玻璃墙内,闪烁的监护屏、缠绕的管线、此起彼伏的警报声,交织成一幅令人窒息的画面。我穿着崭新的护士服站在门口,手指无意识地揪着衣角,看着前辈们穿梭在病床间的身影,仿佛望见了一座由精密仪器和脆弱生命筑成的孤岛半年后的今天,当我在深夜独自巡视病房,指尖触碰患者温热的掌心时,突然惊觉这片曾让我畏惧的战场,早已成了重塑我对生命认知的课堂。

刚接触ICU的理论培训时,许多概念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比如学习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监测数据时,那些原本在课本上枯燥的数字突然有了生命。老师用真实的病例告诉我们,为什么调节血压的药物会影响患者手脚的血液循环测试——这种将书本理论翻译成临床场景的方式,让我意识到护理不仅是操作,更要理解背后的原理。

在急救模拟演练中,我第一次遇到人工心肺机管道进空气的突发状况。当警报响起时,大多数新同事的第一反应是找医生,却忘了立即关闭管道阀门。这次教训让我明白:ICU护士必须像战场上的侦察兵,既要敏锐发现问题,又要果断采取行动。现在每次操作医疗设备前,我都会在脑海中预演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步骤。

每周的案例讨论刷新了我的认知。当老师用大量研究数据证明2小时翻身并不比4小时更好时,我开始学会用科学眼光看待传统护理方法。比如处理长期卧床患者的皮肤护理时,我不再机械地定时翻身,而是根据患者的体温、出汗情况等来判断。记得第一次独立为患者抽血时,心里十分紧张。那位因车祸重伤的中年男人手臂肿胀,血管隐匿在青紫的皮肤下。我捏着针头反复比对血管位置,监护仪上跳跃的心率数字像在催促,直到带教老师轻轻托住我的手背:别盯着仪器,感受他的脉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再先进的设备也替代不了指尖的温度。如今,当我能从容处理crrt管路的异常报警时,总会想起那个手把手教我用触觉寻找血管的清晨——技术或许需要千百次练习,但对生命的感知力,永远始于放下对仪器的依赖。

ICU,时间常以秒为单位切割。某个夜班,23床老人突然呼吸困难,血氧数值断崖式下跌,我立刻呼叫医生。后来的检查证实是突痰堵,提前准备的急救药物为抢救赢得了黄金时间。这次经历让我懂得,那些监护屏上的数字不只是冰冷的指标,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在呼吸机使用期间,湿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在的我养成了观察患者指甲颜色、皮肤温度的习惯,就像破译生命的密码——有时多看一眼脚趾的色泽,就能提前听见危险的脚步声。

这半年教会我,ICU的护理不仅是技术的修炼,更是心灵的跋涉。我依然会在成功撤除呼吸机时雀跃,在抢救失败时躲在楼梯间平复情绪,但不再因恐惧犯错而畏手畏脚。那些曾让我夜不能寐的报警声,如今成了督促我成长的钟摆;那些密密麻麻的护理记录,字里行间都是生命的教诲。若说有什么建议,我希望能为新护士开设生命教育课,让我们在掌握急救技术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安放那些未能挽回的遗憾

清晨交班时,我又站在那面玻璃幕墙前。仪器依然在低鸣,但阳光穿过窗棂,在病床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有位刚撤了呼吸机的患者正对着窗外发呆,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玉兰花不知何时已开满枝头。这半年,我亲手触摸过生命的流逝,也见证过奇迹的萌发,而护理之于我,终于从一份职业变成了信仰——ICU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既是生命的守卫者,也是人间温情的摆渡人。

 

 

                                                                  本文作者:胡明佳

                                                                  在汉培训科室:ICU


文章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