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把每一份病例雕刻成未来独当一面的勋章

发布时间:2025.08.06

发布人:

阅读量:

分享:

当清晨 6:30 的第一缕阳光穿过 18 楼胃肠外科的落地窗,我已在电脑前调出昨夜急诊收治的肠梗阻患者资料。这是我来到武汉协和的第 365 天,也是第 120 份教学病例即将提交的时刻。回望这一年的“填病例、做手术、被点评、再修改”循环,我愈发确信:教学病例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一把把雕刻自我的手术刀,让年轻医生在“千刀万剐”中逐渐成形。

从“被动记录”到“主动雕刻”——病例为何值得敬畏

病例是临床思维的 “CT 片”。第一次填报胃癌病例时,我以为只是复制粘贴,却在导师追问“为何 T2 期却选择新辅助化疗”时哑口无言。那次以后,每填一份病例,我都要把指南、影像、病理、MDT 记录全部翻一遍,像做术前核对一样列出“证据链”。如今,我已能在 10 分钟内用思维导图还原一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疗逻辑,这种“脑中预演”直接提升了术中决策速度。

病例是培训质量的“心电图”。医院科教处每月公布一次“病例质量雷达图”,从病史完整性、诊疗规范性、反思深度、导师点评四个维度打分。我曾因“反思不足”被亮黄灯,当月在导师指导下追加了一篇文献综述,次月雷达图即由 72 分升至 93 分。数据化反馈让我第一次直观看到自己的成长斜率。

病例是上级医师的“望远镜”。教学病例开放权限,科主任可随时调阅。一次周末,王教授在地铁上用手机批注了我的阑尾癌个案,指出“术中未描述阑尾系膜切缘”,并推送了一篇 SEER 数据库研究。周二晨会,他当众表扬我“补得及时”,那一刻我明白:病例让千里之外的导师也能精准狙击我的漏洞。

效率与深度兼得——如何让病例既快又好

碎片化收集,结构化输出

HIS 一键导入:患者基本信息、检验检查结果自动抓取,省去 30% 录入时间。

术中 30 秒语音记录:用 Apple Watch 录下“肿瘤位于胃角小弯侧,大小 3 cm,未侵及浆膜”,回宿舍后 AI 转文字直接贴入手术记录。

CCMTV 模板复用:同类手术调用既往模板,仅修改关键变量,平均每份病例节省 25 分钟。

AI 做“副刀”,我做“主刀”

向 ChatGPT 输入“请用 200 字总结该病例的循证治疗路径”,AI 生成草稿后,我会逐条核对指南出处并标注页码,确保“每一句话都有血有肉”。

双导师点评闭环

责任导师:聚焦科研深度——指出“HER2 检测未注明标本来源”。

带教老师:聚焦临床细节——提醒“术后第 3 天未复查 CEA”。

点评后 24 小时内,我必须在病例末尾追加“整改日志”,并在下一次手术晨会汇报改进结果,形成 PDCA 闭环。

阶段性成长刻度

第 3 个月:首次独立完成一例全胃切除 D2 淋巴结清扫的病例填报,被遴选为“月度优秀病例”。

第 6 个月:在填报 MDT 讨论病例时,提前发现影像科漏报的肝第 6 段微小转移,手术方案由“根治”改为“转化治疗”,患者目前NED(无瘤生存)。

第 12 个月:主笔的《基于 80 例教学病例的胃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完全缓解(pCR)因素分析》被医院青年论坛录用,将在协和重庆医院年会口头报告。

给后来者的三句话

把病例当“手术”做——术前准备、术中记录、术后随访一个都不能少。

让数据会说话——用雷达图、趋势图把自己的短板“可视化”。

用 AI 提速,用 mentor 提质——技术可以外包,思考必须亲力亲为。

当第 120 份教学病例上传成功,屏幕弹出“已归档”提示时,我忽然想起导师常说的一句话:“好医生不是做 1000 台手术,而是把 1 台手术思考 1000 遍。”教学病例正是那面让我们反复审视自己的镜子。愿所有在汉培训的同仁,都能在这片热土上,把每一份病例雕刻成未来独当一面的勋章。

1754443457604.jpg

 

                                                                    本文作者:任耀

                                                                   在汉培训科室:胃肠外科


文章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