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在“生死摆渡站”保持对生命的虔诚

发布时间:2025.08.11

发布人:

阅读量:

分享:

暮色透过洁净的玻璃窗斜斜洒在无菌走廊时,我站在更衣室的镜子前整理着手术帽,忽然意识到这已是我成为手术室护士的第六个月。二百四十个昼夜的轮转中,手术间此起彼伏的监护仪声响与无影灯下的专注凝视交织成独特的生命图谱。从初次踏入限制区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精准预判主刀医生的器械需求,这段历程不仅重塑了我的专业技能体系,更让我对生命守护者的职责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职业认知的蜕变历程

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重构。初入手术室时,教科书上的无菌原则突然具象化为必须精确到毫米的铺巾范围。在一次配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因未及时调整电刀参数导致组织焦痂过多,主刀医生当即暂停手术进行现场教学。这个瞬间让我意识到,手术室的工作不是标准流程的机械重复,而是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设备特性、术式演变进行动态调整的精密艺术。现在我会提前两小时查阅次日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标注术中可能需要的特殊耗材,这种主动预判意识的养成,正是职业化转变的重要标志。

多维知识体系的构建。传统认知中的手术配合技能已扩展为涵盖设备管理、应急处理、感染控制等九大核心模块的复合能力。在参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除了常规器械传递,还需同步监测体外循环机的各项参数,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凝血异常。通过系统学习血液动力学知识及参与模拟演练,现已能独立完成体外循环装置的预充操作。这种跨学科知识整合使我在面对复杂手术时,能更从容地协调护理操作与医疗进程。

专业技能的三重淬炼

微观操作的精进。器械台管理堪称手术配合的微观战场。经过三个月专项训练,现可同时管理三个器械台且保持全程零差错。在最近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当发现某批次髋臼锉存在0.5mm尺寸偏差时,立即启动备用器械替换流程,避免了可能的手术延迟。这种细节把控能力源于每日手术结束后对器械损耗情况的统计分析,以及每周参与的设备校准工作。

应急处突的能力培养。个深夜的急诊剖宫产术中,产妇突发羊水栓塞。在黄金五分钟内,我们团队完成了急救药品配置、除颤仪就位、新生儿科医生呼叫等十二项标准动作。事后复盘发现,日常进行的灾难模式模拟训练极大提升了团队的应急响应效率。现在我会定期整理典型病例制作成三维时间轴,帮助新同事理解抢救流程的关键节点。

人文关怀的维度拓展。在配合恶性肿瘤手术时,开始关注手术布局对患者心理的影响。与麻醉医生配合改良了清醒患者的体位摆放方案,将原本冰冷的手术床改造出15°的视野倾斜角,使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能看到医护人员的面部。这种细微调整显著降低了术前焦虑评分,相关实践已被纳入科室的人文护理指南。   

团队协作的深层感悟

经历过二十七次连台手术后,逐渐掌握了手术团队特有的静默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通过器械传递的角度变化即可传递需求信息;在腹腔镜手术时,监护仪报警音的音调变化能提示不同紧急程度的异常。这种默契建立在每月团队进行的盲操训练基础上,通过屏蔽视觉强化其他感官的协同能力,这是非语言沟通的精妙。

 从最初机械执行医嘱到主动提供决策支持,角色定位发生了质的转变,这是角色转换的智慧。在配合高龄患者膝关节置换术时,根据术前访视获取的骨质疏松信息,提前准备骨水泥强化方案供手术团队参考。这种角色进阶得益于每周参加的多学科病例讨论,以及在岗前培训中植入的预见性护理理念。

职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我对自己的规划,计划在未来半年内完成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高级操作认证,目前已累计参与观察41台机器人手术。针对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普及,正在设计新型手术保暖系统的改良方案。在科研方面,着手整理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数据,拟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手术风险预测模型。

当又一次协助完成器官移植手术时,看着供体器官在灌注液中重新泛起生命的光泽,突然理解了前辈所说的手术室是生死之间的摆渡站。这半年里,我不仅收获了138项专科操作认证,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对生命的敬畏坐标系——那些精密仪器上的读数,终将转化为某个家庭的完整晨光。这份职业给予的,远超过技术层面的成长,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医疗场景中,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虔诚与热忱。

1754900424849.jpg

 1754900452282.jpg

                                                                  本文作者:陈雨萱

                                                                在汉培训科室:手术室


文章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