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前,我怀着忐忑与期待走进骨科手术室。当自动门在身后闭合的瞬间,金属器械碰撞的清脆声响、C型臂移动的机械音与监护仪的滴答声,共同谱写出骨科手术室特有的生命协奏曲。从初次面对骨科电钻的手足无措,到能精准预判手术进程递送器械,这段同质化培训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骨科手术护理不仅是机械与骨骼的对话,更是在刚性技术与柔性关怀之间寻求平衡的艺术。
在为期两周的岗前培训中,各位老师为我的手术室启蒙提供了全面的准备。老师们通过一堂堂生动有趣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充实了我们,使各种知识突然立体鲜活,让我们记忆尤为深刻。这些生动的知识为之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骨科手术器械的认知课程堪称“钢铁艺术鉴赏”。从克氏针的精细到电动摆锯的威猛,每种器械都对应着特定的生物力学原理。当老师演示锁定钢板如何通过“内固定支架原理”实现弹性固定时,那些枯燥的力学公式突然有了临床意义。更令我震撼的是学习骨科导航系统,目睹计算机如何将术前CT数据转化为实时三维影像,这种科技与医学的融合重塑了我对现代骨科手术的认知。
第一次参与股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当主刀医生用锤击器将髓内钉打入骨髓腔时,那沉闷的敲击声震得我手心发麻。巡回护士敏锐发现患者血压波动,立即调整输液速度并提醒麻醉医生,这个细节让我明白:在看似粗犷的骨科操作中,更需要护理人保持细腻的观察力。术后清点时,一枚5mm的限深套筒险些被遗漏在纱布中,这次险情让我对“三次清点制度”有了敬畏般的认知。
参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经历,让我领略到骨科手术的“毫米级艺术”。在安装假体试模时,主刀医生反复测试关节活动度,护理团队需要同步调整手术床的倾斜角度。当想到患者术后很快就能在助行器辅助下站立,那些术前准备假体型号时的繁琐核对、术中用脉冲冲洗枪清除骨水泥碎屑的细致操作,都被赋予了深刻意义。
在参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患儿术前的恐惧哭闹与骨科器械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我们面对患儿细心呵护,用温暖的语言消除紧张感。这些细节改造让手术室瞬间充满温情。这启示我:骨科护理不仅要精通刚性技术,更要懂得在细节处注入人文暖流。
在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我通过观察医生持钉习惯,提前将螺钉按植入顺序排列好。这种超越机械配合的主动服务,能有效提升配合流畅度。骨科手术的护理价值,正体现在这种对术式逻辑的深刻理解中。
致后来者的建议:培训前期可制作“疾病-术式-器械”三联表,将理论知识与实物器械对应记忆。例如将椎间融合术与椎板咬骨钳、融合器等建立可视化联系;长期暴露在射线与噪音环境中,建议配置辐射剂量监测胸牌,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在现阶段回望,那些在笔记本写下的各种术式配合要点,临床实践中老师们的教诲,都化作成长路上的里程碑。骨科手术室教会我:真正的护理艺术,在于用钢铁般的专业筑牢生命防线,用春风化雨的关怀抚平身心创伤。这六个月不仅让我掌握了专科护理技能,更让我懂得——医学的温度,往往藏在刚柔相济的细节里。
本文作者:张云浩
在汉培训科室:手术室
文章打印